人與天地並列三才,其元本一。然人因智慾日熾,靈性遂閉,不得與天地同其長生,喪其元也。是以根失遂致易朽而速衰,草木不如,是其汲汲於智者反為戕賊也,斯之謂以子害母。 蓋天地未造,混沌一旡,是知人之始元者,以旡存,亦以旡喪而去,故元、旡二者實同出而異名,養旡所以同乎天地,通其有無也,天地常交泰,混同陰陽,互濟其偏而歸元,人生兩間,靈根一線,故不可法天地陰陽之道,盜彼精華,補我缺憾哉?經云:『人能常清靜,天地悉皆歸』,是知清靜乃下手之不二法門也;武道修煉之法尤易臻此,以其重悟解尤須沉潛靜修也。 正身一體,或坐或立,百會一線,無過不及,此太極正體之意也。 海納百川,既深且靜,徐吐濁氣,去腑臟渣滓,以意導之,令其清虛,如此五臟易落位,而血氣易為和,不促不滯,綿綿若存,氣和則體安,再緩緩以意鬆之,每過肌膚骨節,千孔百竅皆使一一張開,毋有一絲一毫閉塞之處,若九孔洞簫然,大氣之過吾身也,如風鳴洞簫,出入皆暢,是吾身與天地之氣初通矣。 然旡以心為主,動靜相依,故養旡須養心,心平而後旡和,旡安方且心定,二者如子母相修,不可須臾離也。 外閉五賊,去雜念,澄心靜意,返神內視,調息綿綿,抱元守一,去思慮,遠情慾,內息自淺而深,漸次低沉細微,然總以自然為要。意未定,不可強使之定,心未平,不可強使之平,譬如水之濁亂,靜以待之徐清可也,以靜之一念鎮之,則萬緣自息,若橫霸硬挺,則愈致力愈不堪矣。 須知心意也,形之與影也,逐也則若犬吠其影,形動影隨,如何有功?是知息於陰則影自止也,故息心當知止,止則定,而靜安在其中矣。 止莫善於止乎太虛,經云:『虛無者,道之所居也。』,以吾一身言之,其中為空,丹田旡穴也,此乃吾身有中之無也,故當棲心於此,以歸於無,所謂逆返先天,如復歸於胎元中情景也。然虛非無,以旡言,有中之無,實立本無中之一點真有,父母未生此身時之一點元旡也;以心性言,棲心既久,此生若遺,而本性獨轉覺明,湛湛然怡恬無礙,不執不空,若長空一燈獨明,無不自如也。 心旡臻此一境界,則玄關已叩,可登天地奧秘之域矣,此時守中即可,以恬淡自然之旨,忽忘忽助,知其存而不驚其生,覺其生而不助其長,若空室微煙,任其自定而漸瀰漫,則一室盡氤氳矣。若擅以諸凡雜風塵吹擾之,則此煙忽散忽斷,曷能全其氣哉。 是以既入玄關,則與天地之元通,靈泉自注,以補不足:其心寂寂,其意沉沉,其息微微,後天盡消,先天復現,心性澄澈,天宇開闊,是知天地與我,本渾然一太極也,守其元一則三才本一,失其一則散而互害矣。故天地害我者乎?資我者乎?亦在人之自為之而已矣 。 PS:以上言論轉載於武壇國術推廣中心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uang09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